風水學又分為“陰宅”和“陽宅”兩種。陰宅是埋葬死者的墳墓,陽宅是生人居住的房屋。陰宅風水與陽宅風水的原理基本相同,不過因為死人墳墓與生人住宅的性質不同,因此在應用的技術上又有所區(qū)別。
我國的祖先,從漢代以來就開始注意選擇適合自己居住的地理環(huán)境,建造適合自己居住的房屋,這些生活經驗的積累便是風水學的初步形成。風水學的主要內容就是指導人們如何去選擇住宅和墳墓的區(qū)域、位置、朝向以及確定建造的時間等,以趨吉避兇。
先人特別重視風水,主要是因為中國人講究安土重遷、家族聚居,看重世代相傳的住宅以及家族聚葬的家山。認為如果陽宅好,陰宅又佳,那么就會世代興旺;如果陽宅和陰宅不吉,就會世代皆敗。因此,人們常常會選擇好風水,有時還會為了保護風水而發(fā)生爭斗,因而古時候常有不同家族爭墳地的事發(fā)生。清末的吳淞鐵路,其中一段因為被認為破壞了風水,還遭當地人強行拆毀。
先人們及風水家們在風水學理論的指導下選擇居所,講究氣場和磁場的優(yōu)化組合,講究藏風聚氣,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看,似乎有很多不可取之處,但具體的選擇結果又與人們的生活習慣、心性等合拍,比如喜歡依山傍水、講究土壤和水質、追求安靜閑雅的環(huán)境等。因而可以說,風水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選擇出有利于人類休養(yǎng)生息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