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催蕾期把握不準。有的菇農求菇心切,菌絲未達生理成熟就進入人為催蕾,造成早產畸形。
5.催蕾技術沒到位。菌絲生理成熟后還需要0-13℃低溫刺激10-15天,這期間還要進行5-7天的10℃以上溫差刺激,才能迫使原基發(fā)生分化成菇蕾。這是白靈菇與眾不同的一個特性。大多數(shù)菇農沒掌握這個獨特種性,低溫蹲菌期不足,差溫刺激不夠,與生殖期要求不協(xié)調,導致子實體正常發(fā)育受到影響而變形。有的在12月上旬進棚催蕾時,為了保溫,忽略通風,造成棚內嚴重缺氧,結果催出菇柄長達20厘米,菇蓋緊握不展的“拳頭菇”。
6.疏蕾未引起重視。有人看到菇蕾叢生喜出望外,明知菇蕾太密,卻舍不得摘掉。有人擔心摘一個蕾會連累其他;也有人留蕾太多。由于忽視疏蕾,出菇互相擁擠,因此出現(xiàn)戀生蝴蝶形,或長牛舌狀,或駝背菇等變異體態(tài)。
7.出菇期管理不善。菇蕾出現(xiàn)后逐步分化成子實體,在這長菇期間常因溫、光、氣調節(jié)不好,導致菇體發(fā)育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