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溫度。孵化起點溫度應在8℃以上,一般是溫度越高,孵化所需要的時間越短,但孵化率與出殼率卻降低。若以8℃為卵繭發(fā)育的基礎溫度,孵出幼蚓所需要的有效積溫為200-260℃。把卵繭置于15℃,20℃、25℃的不同溫度下進行孵化,則所需要的天數(shù)分別為46.5天、25.2天、19.2天。在20℃,以下孵化率為70%;25℃以上,孵化率只有30%。在高溫的條件下,孵出的幼蚓有減少的趨勢。
(2)水分。卵繭較長時間受水浸泡,容易出現(xiàn)死卵,或免強孵出幼蚓,身體虛胖,類似“水腫”,軟弱無力,成活率降低。但含水量低于15%時,卵繭千癟,孵化率降低,幼蚓細小、虛弱。在孵化期間,養(yǎng)殖床適宜的含水量以28-30%為宜,做到上松下濕不積水。為了保持濕潤,床面可蓋濕稻草。
(3)空氣。孵化初期,卵子的胚主要靠酶系統(tǒng)分解蛋白質(zhì)而獲得氧氣,孵化后期,卵繭變軟,呈咖啡色,幼蚓血液流動,開始吸氧,所以必須注意通氣。若二氧化碳含量超過10%左右,會延長出殼時間,幼蚓不整齊,成活率低。為了保證養(yǎng)殖床有良好通氣條件,孵化期的飼料層應盡量薄些。
(4)基料。蚯蚓適于原基料孵化,卵繭在孵化期一般不需要變更飼料層或添加飼料,以免影響卵繭孵化。為了讓幼蚓破殼而出叉能群集覓食,可在孵化前期采取塊狀或條狀加料。基料厚度應保持15-20厘米,pH值維持在6-7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