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鵝的放牧是降低養(yǎng)鵝成本的主要方法。鵝群經過雛鵝階段的放水放牧鍛煉,已逐漸適應了外界的自然條件,在水草豐富的田野牧地,仔鵝能夠完全依靠天然飼料來滿足其生長的需要。仔鵝的放牧要求是使鵝群吃飽吃好,促使鵝群快速生長。
鵝喜食人工播種的牧草或生長在河岸、湖畔、塘邊、溪旁、果園、低洼地帶的草。在養(yǎng)鵝場附近可人工播種一定面積的優(yōu)良牧草,并將其劃分為若干小區(qū),實行輪流放牧。放牧地有樹木遮陰或建人工涼栩,以供鵝休息用為最佳。
在鵝群放牧時,一般每250~300只鵝為一群,由2人負責放牧。鵝群不宜過大,否則在小塊地放牧時,走在前面的健壯鵝就會吃得很多,而落在后面的鵝則會吃不飽,影響生長,從而造成鵝群生長發(fā)育和個體大小的不一致。
為了保證鵝群每天吃到充足的天然飼草,必須每天轉移放牧地,飼養(yǎng)員在放牧前應預先找好水草豐茂的放牧地,規(guī)劃好放牧線路,以保證放牧時不放“回頭路”(指已放牧過的地方)。
如果在牧場小、飼草豐富而質量好的地方放牧,應將鵝群趕得集中些,使鵝群慢慢采食飼草;如在牧場大、飼料飼草少而質差之處,鵝群就應趕得分散些,使鵝能充分自由地覓食優(yōu)良的飼草。
一般放牧應使鵝群循序緩慢前進,不要趕得過快、鵝群過散,以免鵝群疲勞。鵝的消化能力極強。為了避免鵝群夜間挨餓,放牧時清晨要放得早,晚上要收得遲,盡量延長放牧時間,并注意白天盡可能讓鵝群多吃嫩草,讓鵝群在傍晚采食。放牧時,在鵝群飽食后應讓其充分休息,并盡可能避免驚擾.待鵝群休息后,再躁動起來繼續(xù)趕去放牧、飲水、游泳。一般每天牧食和休息約各6次左右。鵝群可在地勢高燥的近河處搭建的臨時鵝棚內過夜。
飼養(yǎng)35日齡前的鵝群,鵝棚要用高約80厘米的竹籬圍成,中間豎一竹竿,用網中央縛住竹竿頂端,向四周分散,將整個臨時鵝棚罩住,以防野獸猛禽的侵襲。
到鵝群 35日齡后,除下雨外,在一般情況下,鵝棚頂上均不需遮蓋。鵝棚應隨鵝群的放牧。天天移動,鵝群放牧到哪,就在哪里住宿過夜,以盡量減少鵝群往返的體力消耗。當然,如果放牧地離鵝舍不遠的話,可將鵝群趕回鵝舍過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