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除草劑的廣泛應用,生產(chǎn)中出現(xiàn)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不少人只重視除草劑的特效性、隨意加大使用劑量,卻忽視了使用時機和方法。除草劑除草的基本原理就是,從時間上、位置上、不同植物之間的形態(tài)區(qū)別和生理差異上等,選擇性地除治雜草。所以,除草劑的使用在選藥、時機、施用方法三個環(huán)節(jié)上都要把握好。
選對藥
常用除草劑有上百個種類,但其特性和防治對象往往各有不同。雜草有一年生和多年生之別,也有闊葉和禾本科之分。不同作物甚至同一種作物不同品種以及不同生育時期對同一種除草劑的敏感性差別也很大。所以,合理使用除草劑的第一步就是要選對藥。比如,春季除治麥田雜草,24一d丁酯或異辛酯,對落黎效果最好,但對薺菜、豬殃殃等藥效差,最好和其它藥劑配合使用。氯氟吡氧乙酸對播娘蒿和田旋花等效果更突出。
擇好時
首先要考慮除草劑在作物的哪一個生育階段使用既安全又高效,比如大多數(shù)麥田除草劑要在小麥拔節(jié)之前雜草3片葉左右時使用。所以冬前除草和春季盡早噴酒,是麥田除草劑最合適的兩個使用時期。大多數(shù)除草劑的藥效和溫度有關,尤其是內(nèi)吸傳導性除草劑,在適合雜草快速生長的溫度條件下用藥,可以使雜草吸收到更多的藥劑,藥效就發(fā)揮得更好。比如,麥田春季使用除草劑,選擇晴暖微風的天氣既利于藥效的發(fā)揮,也對小麥更安全。
施到位
不論是觸殺型還是內(nèi)吸傳導的除草劑,只有沾附到或吸收進足量的藥劑之后才能發(fā)揮出藥效。所以,除草劑的施用中,能否施到位也非常重要。近幾年,許多反映藥效不好甚至出現(xiàn)藥害的問題中,大多是因為只考慮增加藥劑的用量而減少噴酒的藥液量,造成藥液分布非常不均勻,落在雜草上的藥液少,沾在作物上的多,從而導致雜草死不了、莊稼出藥害的后果。所以,施用除草劑時一定要保證充足的藥液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