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桑養蠶,在中國已有五千年的歷史,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栽桑模式、養蠶方式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七十年代主要是四邊桑,以大隊、生產隊集體養蠶,量小面大。八十年代,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由四邊桑逐步向小桑園、間作桑發展、分戶養蠶。九十年代,開始出現畝栽3000株桑的速成密植桑園,仍分戶養蠶,雖然養蠶量、產繭量有較大增加,但質量沒有提高,蠶桑生產大起大落,為了穩定發展蠶桑生產,提高蠶繭生產質量和效益,筆者認為,集中發展,規模經營,是今后蠶桑發展的重要途徑。
一、規模經營的必要性和意義 蠶桑分散經營有許多不可克服的弊端,
一是面大量小,不便管理。由于分散,就難以引起蠶農的足夠重視,對桑樹只講產出,不講投入,甚至連修枝工具都沒有,斧砍刀削,對桑樹危害極大;不重視給桑樹施肥、除草、治蟲,蠶農認為有它不多,無它不少,隨時可以毀,隨時可以栽。而在規模經營的地方,蠶農會自覺地修枝整形,除草施肥、打干疤、修病蟲枝、刷白干,除蟲等。
二是抗市場風險能力弱。蠶桑生產受絲綢行情影響較大,分散經營的地方,在低谷階段,桑樹少的地方,往往會立即出現毀?;虿火B蠶的現象。如原南充縣1992年、1993年的低谷期,很多地方出現了程度不同的毀?,F象,據統計資料表明,僅兩年時間,全縣減少桑樹2000余萬株。
三是技術貫徹,蠶繭質量差。分散經營,桑樹少,養蠶面大量少,蠶農不重視投入,不重視技術推廣,桑樹多為樹勢衰敗,桑葉產量低,質量差,常規養蠶技術難于落實,蠶病多,蠶繭質量差,年產也很低,有的只有幾公斤。粒繭絲長800-900米,解舒率在50%以下。
相反,規模經營有以下好處:
一是便于形成產業。規?;洜I是產業化經營的基礎,規?;洜I才能創造顯著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