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分結構通過老竹的砍伐和母竹的留養(yǎng)建立竹林結構,調整林內光、水、溫、肥的合理利用,達到穩(wěn)產和高產。
留母竹數(shù)量:如竹林年齡組成為1年(度)竹占33%,2年(度)竹占30%,3年(度)竹占20%,4年(度)竹占15%,5年(度)竹占2%,竹林密度達到每1 000平方米225株,每1 000平方米每年(度)需留養(yǎng)新母竹50株左右為宜。
留母竹時間:留母竹宜在出筍盛期選留,因為盛期所發(fā)之竹筍最為健壯,易育成大竹,養(yǎng)成大竹才能出大筍。如果留母竹過早,養(yǎng)分消耗多,則新竹生長勢必受壓制;而晚期竹筍生長弱,留母竹過遲,則母竹質量差。
留母竹方法:選擇無病蟲害的壯筍,根據(jù)竹林保留竹子大小的要求留養(yǎng),為了提高竹林的均勻程度,留養(yǎng)時注意保持竹林稀疏均勻。
新竹母竹鉤梢處理:為防止狂風吹和大雪壓,一般對竹
林進行鉤梢,鉤梢時注意要適當保留枝條盤數(shù)。
(2)施肥和培土管理:施肥和培土是竹筍生產的重要措施之一。通過施肥,可以改造低產衰敗竹林,提高竹筍的產量和竹筍質量。施肥的意義和效益已廣泛地為人們所認識,大量的施肥試驗和生產實踐表明:適時、適量、適比例地施肥對竹筍增產非常顯著。筍用竹林的施肥要根據(jù)竹林的需肥規(guī)律和生長狀況及特性,另外還要考慮林地肥力等情況,使肥效發(fā)揮最大的作用。
(3)竹林培土:培土是筍用竹林經營的一大特點。培土后土壤疏松深厚,可以保持竹筍的鮮嫩,延長竹筍在地下生長的時間,增加竹筍的粗生長和高生長,從而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不同竹鞭深度,其對應的竹筍平均重量是不一樣的。竹筍個體重最隨竹鞭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其增大速率與竹鞭垂直分布的關系極密切。各出筍時期的竹鞭分布深度范圍不同,出筍早期竹鞭一般在距地表深度6 - 20厘米,中期在6 -30厘米,后期在16 - 40厘米。早、中、后3個時期的發(fā)筍深度有依次下延的現(xiàn)象,每期下延10厘米左右,因此,培土宜分期逐漸加厚,而不是把所有的竹鞭覆埋在同一深度里。要避免竹鞭擁擠,以創(chuàng)造良好的地下空間結構。一般根據(jù)土壤情況而定,瘠薄土層培土宜厚些,土層深的培土可薄些,每年一次性培土厚度不宜超過10厘米,一般培土約5厘米。培土可結合施肥進行,尤其是施用有機肥之后,培土覆蓋,能促進肥料分解和防止肥料的流失。